工間休息,可使緊張的腦力勞動和肌肉活動獲得暫時的松弛,心臟和呼吸機能也有機會得以調整,這樣既有利于健康,又能提高下一階段的工作效率。但工間休息需要時間,需要安排合理。一般情況下,每工作2小時,應有10分鐘的休息。如果需要精力高度集中或過分勞累的工作,需要多安排些休息。
休息時間應該離開原工作地點,特別在高溫、噪音及有毒物質車間工作時,更應離開原工作地點,到室外空氣新鮮的地方休息。休息方式可根據工作性質而定,勞動強度大的可采取安靜休息。勞動比較局限與身體某一部分,應在休息時改變活動方式以加速疲勞的消失。如縫紉工人休息時,可做一些腰部或下肢活動,以減少下身淤血;排字工人休息時,宜做一些全身性活動,以減輕眼肌的疲勞。工間操是一種很好的休息方式,應積極提倡,認真推廣。
工間休息能到室外空氣新鮮的地方是比較好的,組織大家做工間操或廣播操就更好了。休息方式應根據勞動工種而定,如從事坐姿勞動的人,休息時應站起來走動;從事于奔走或站立勞動的,應坐下休息并可自行按摩肌肉;從事視力緊張勞動的,工間休息時應做眼保健操或望遠片刻。
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很多,注意調整工作體位就是一種科學的增進效率的方式。如條件許可,應有相應的設備,使勞動者可以自由改變體位進行工作,以減少不必要的肌肉靜態(tài)緊張,節(jié)省體力,提高功效。一般地說,坐位工作便于改換體位,但車床或工作臺高度需要與身高相適應。同時,坐位姿勢也重要,頭和軀干向前傾比挺直為好。但過度前傾或長期不變這種姿勢,也會有礙于呼吸。
勞動時姿勢應正確,原則是:盡量減少肌肉靜態(tài)緊張的能量消耗,避免神經、血管和內臟受壓;防止脊柱彎曲異常和近視眼的發(fā)生。為此,應免除需要身體偏側緊張和強制體位的勞動,勞動中應注意輪換不同姿勢的操作,立位或坐位勞動時,應盡量加大支點面積并使身體重量落在其上。